- 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2:05 点击次数:68
“只要三次偶遇,我就能让她闭着眼睛跟我买保险。”
这是热播剧《蛮好的人生》中,娘娘饰演的保险销售胡曼黎的“豪言壮语”。
原本以为,这部剧能让保险人“扬眉吐气”,结果却让大家集体破防。
剧中,胡曼黎为开单不择手段。伪造客户签名、教唆假离婚骗保单、理赔走“后门”...
各种违规与灰色操作频出,真实得令人咂舌。
这些情节,被从业者痛批“抹黑行业形象”,但观众却力挺剧情,吐槽“现实比剧更离谱”。
这场争议的背后,是整个保险行业的转型阵痛。
一众“保险人”破防是为啥?
先说说我看剧的感受。
起初,我以为这是一部讲保险行业职业女性成长的剧。
没成想,转折来得猝不及防——紧接着就是出轨、色诱、跳河的狗血三连击。
好嘛,妥妥的经典八点档节奏。
也行吧,我想着女主婚姻破裂后总能专心搞事业了。
结果职场情节更是离谱,各种 “骚操作”,精准踩在保险行业的“雷区”上。
1、伪造签名冲业绩
剧中胡曼黎为完成KPI,私自代客户签名投保。
这在现实中,可是保险行业的“绝对红线”。
根据《保险法》第131条,伪造客户签名属欺诈行为,可导致罚款、吊销执照甚至刑事责任。
违法了喂,搞不好要蹲大牢的。
2、身故理赔时没有死亡证明
剧中,胡曼黎的客户老艾总的夫人去世,她帮客户申请身故理赔,因缺少死亡证明被理赔人员退回。
可作为保险销售一姐,她居然觉得请理赔人员喝点东西,对方就能给批。
这在现实生活中,也是绝对不行的!
身故理赔中,死亡证明必不可少,它能确认被保人死亡及死亡原因,帮助保险公司核实理赔条件,防止投保人骗保。
就算特殊情况无法提供,也得找其他证明材料或走法律途径。
像户籍注销证明、火化证明、公安机关事故证明等,肯定不能直接跳过流程打款。
3、私自给客户买了5年意外险
剧中,胡曼黎为拿下魏总的大单,私自越过客户,给魏总父亲赠送意外险,还自己掏钱续费5年。
还美其名曰,说是“情感投资”。
但在现实中,保险法规定,一般保险产品除本人外,只有直系亲属能帮忙购买,像是配偶、子女、父母。
朋友、非亲属关系,需经被保人书面同意才行。
用客户信息私自投保,不仅可能泄露隐私,还涉嫌变相返佣,是保险法明确禁止的。
4、帮客户隐瞒乳腺癌病史
剧中,胡曼黎的客户曹玲10年前找她买重疾险。
当时曹玲已患乳腺癌,因家里有自闭症孩子急需这份保险,胡曼黎于心不忍,在同事陷害下,教客户不如实告知。
通过在病历卡上做手脚,最终顺利投保理赔。
这个就更严重了,《保险法》明确规定,办理保险业务不得诱导投保人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。
触碰了底线,后面她被开除、禁业一点不冤。
“骚操作”远不止这些,她还教唆客户假离婚骗保单、用“保证收益”误导销售、和无证人员合作销售分佣金....
我只能说,真的“很刑”。
怪不得保险从业者说:这简直是把保险形象打回二十年前!
是被抹黑?还是真实存在?!
保险人为什么集体破防?
无非是觉得这部剧,把很多保险行业以前的违规操作,都直接搬上了荧幕…
但平心而论,这些情节并非完全是“空穴来风”。
—— 它们确实是二十年前,保险行业在野蛮生长阶段的 “黑历史”。
那时候,保险市场处于高速扩张期,行业门槛低、监管不完善...
部分业务员为了业绩不择手段,靠人情、靠关系、靠送礼、靠打擦边球来开单。
以至于“保险是骗人的”成了不少人的刻板印象。
别说客户了,那时候的我听到别人推销保险,都觉得是搞诈骗的😂
但正因为曾经有过混乱,今天的专业化才显得如此可贵。
监管机构不断收紧政策,电子签名、双录系统等技术普及,从源头上杜绝代签、误导;
各大保司对业务员资质严格把关,定期开展合规培训,一旦发现违规,轻则扣罚绩效,重则终身禁业;
消费者也越来越理性,投保前会主动研究条款、对比产品,不再轻易被“人情牌”或虚假承诺打动...
我觉得,这才是这部剧更深层次,想表达的东西。
剧中,光靠人情,没有专业的胡曼黎,代表的就是老一辈保险人。
靠着专业,不靠送礼,不搞人情的薛小舟,代表的就是新一代保险人。
他们,在这个时代交替融合!
这场关于《蛮好的人生》的争议,本质上就是保险行业新旧交替的缩影。
但老话不都说了,“痛则不通,通则不痛”。
今天敢把这些曾经的不良行为摆在台面上,就证明保险行业真的在进步了。
扯下遮羞布,才能让所有人正视保险。
骂归骂,这几点千万别被误导
相比于破防,我更担心大家被剧中的一些违规操作“误导”。
不要以为打感情牌,就能带病投保;
不要以为靠关系,就能理赔成功;
不要以为保险行业还停留在靠 “歪门邪道” 生存的阶段...
现实里,每一份保单背后,都是白纸黑字的法律契约。
就拿健康告知来说,我们多次多次强调过,一定要如实告知。
我们这个时代,压根儿没有什么秘密。
不管是住院、门诊记录,还是体检结果,保险公司其实都有办法查询到。
一旦发现故意隐瞒,保险公司就有权拒赔。
如果真的有健康异常,不如选择一些“健告宽松”、甚至“无健告”的产品。
剧中,胡曼黎有一句台词说的在理:
"保险,它不是锦上添花,而是雪中送炭。人要走得远,有时候炭比花更重要!"
保险的价值,就是提前防范风险。
如今保险行业越来越透明,大家对于保险的态度发生转变,保险渗透率也在大大提高。
数据最能说明问题。
——就拿2024年来说,全国原保险保费收入达5.7万亿元,同比增长5.7%。
其中人身险保费占比超 75%,成为增长主力。
对很多家庭来说,保险已经从“可选消费”变成了“家庭刚需”。
作为一名保险人,在文章最后,我也想给大家说点有用的。
如果你是保险小白,想给自己/家人配置保险,可以按照这个逻辑来:
✔医疗险(优先配置):生病住院治疗费可以报销,几百块就能买上百万保额。
✔意外险(性价比高):车祸、摔伤、猫狗咬伤...大大小小的意外都能赔,一百多能保一年。
✔重疾险(收入补偿):确诊癌症等重大疾病后,直接赔付一笔钱,用于治病、疗养、弥补收入损失。
✔定期寿险(家庭支柱):身故/全残后,赔一笔钱给家人,留爱不留债。
✔家财险(尤其贷款买房的):几百块钱就能保房屋火灾、水淹等损失。
✔年金/增额寿(财富规划):有闲钱可以长期规划增值,收益白纸黑字写进合同。
不过记住,买保险不是跟风瞎买,得结合家庭收入、负债、成员健康状况量身定制。
比如单身期重点买医疗险和意外险;
有娃后加保重疾险和定期寿险;
到了养老阶段,年金险就是补充养老的好帮手。
也别一股脑把预算全砸在一个险种上,合理分配保额和保费,才能用最少的钱,把风险兜得严严实实。
保险买对了,未来有兜底,才能是“蛮好的人生”!
写在最后
《蛮好的人生》这部剧,就像一面镜子。
既照出保险行业的沉疴旧疾,也反射出转型的阵痛和希望。
这样来看,有争议也是件好事。至少给我们提了个醒:
大众对保险的关注度越来越高,但行业的形象却还停留在被动解释的阶段。
正如一位从业者的感慨:“我们不需要‘洗白’,只需要被真实看见。”
或许下一部保险职场剧,该讲讲我们这群人,如何从“背锅侠”变成“风险守护者”的故事?
最后想问问,大家有在追《蛮好的人生》吗?
你了解到的保险行业,和剧里的有没有偏差?
欢迎在私信留言~
